常博大讲堂:礼玉中华——商周与汉代的玉文化 |
发布日期:2017-10-20 |
2017年10月14日,“常博大讲堂”特邀请南京博物院文物征集部主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处长、国家文物局玉器责任鉴定员李竹做“礼玉中华——商周与汉代的玉文化”主题讲座。 中国传统礼玉文化发端于夏商,完善于西周,沿用至秦汉,唐宋以后式微。本次讲座结合“中华文明之光——河南博物院藏瑰宝展”中展出的精美玉器,梳理了礼玉的发展历程,为大家诠释了玉器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魅力。 李竹介绍,玉文化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神玉、第二阶段——王玉、第三阶段——民玉。 “神玉”孕育于新石器时代(4000—8000年)。在史前时期,先民们便赋予玉以特定的性质和特殊的社会功能,使玉器与原始宗教信仰和权力观念结合在一起,认为玉是“神物”,将玉神秘化。这是玉在古人思想中的第一次升华。 “王玉”成长于夏、商、周(2800-4000年),嬗变于春秋、战国(2200—2800年),发展于秦汉统一(1800-2200年)。进入有阶级的文明社会后,等级制度形成,这时期的玉器主要为“王”服务。这是玉在古人思想意识中的第二次升华。 夏商周时期,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统治者制定了完善的“礼仪制度”。礼者:明贵贱,辨等级,“礼”主要目的是“区分”,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体现这种礼仪规则需要通过不同载体的礼器来表现,玉器便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礼器。 西周时,玉的礼制化推到顶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儒家学者还将玉道德化。春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了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继而,儒家的奠基者孔子将其衍变为“十一德”,进一步阐述了玉和君子的密切关系,创立了物质、社会和精神结合在一起的玉文化意识,奠定了玉文化的核心理念。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影响,礼仪、装饰玉特别发达。秦汉以后,礼制改变,玉器的宗教、政治意义大减,神仙学说流行,认为玉有羽化成仙的神奇魅力,因此,丧葬玉极为盛行。 “民玉”繁荣于唐宋时期(800-1500年),鼎盛于明清时期(100-700年)。这时的玉器主要表现出市民化和艺术化,从以前主要为“神”“王”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人”服务。这是玉在古人思想意识中的第三次升华。 宋代时,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市场,向世俗化发展。清代的宫廷玉器玉质精美、琢工精良、设计巧妙、造型奇特,代表了中国玉器制造的最高水准。 作为起源早、延续时间长、用途广泛的器物,玉是美的音符,是财富的见证,是伦理道德和情感的标志,是等级名位的护照,是神灵的化身。我们在欣赏美玉的同时,更要领略其温润至美的灵性与品德。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