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雅童先生 |
发布日期:2016-04-25 |
吴雅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常州市锡剧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与锡剧为伴,先演小生,后以丑角出名,塑造过200多个艺术形象,深受戏迷们的喜爱。锡剧界素有“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的说法,说的就是吴雅童长于表演。 1919年,吴雅童生于无锡,15岁时投师高和甫学丑角,1935年又师从王嘉大进修小生戏,出师后在苏、锡、常、丹阳、宜兴等地搭班演 出,戏路宽、功底好、长表演,为当时京沪线上知名的小生之一。其声腔承袭王嘉大字真、句笃、板正的稳健功法,吸收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飘逸风味,并根 据自身条件扩展音域,起伏更跌宕,顿挫更分明,颇具风雅小生的特征。 吴雅童是常州市锡剧院的创始人之一,而其创始过程颇有些曲折。1950年,吴雅童夫妇所在的戏班被老板席卷一空,只剩下戏班里13个人,连 戏服都没有。吴雅童毅然拿出自己的积蓄添置行头、再组戏班,成立了被当地人戏称为“背包戏班”的新华实验剧团,这便是常州市锡剧院的前身。 1961年吴雅童患声带肿瘤,手术后嗓音受影响,这才改演丑行,并由此赢得“别具一格的锡丑”的美誉。上世纪60年代,吴雅童以《红楼夜审》中的江梦升一角蜚声艺坛,在声腔上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声糅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和借助语势以声传情的丑角唱腔。在表演上,他借鉴提线木偶的形态 提炼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为锡剧填补了袍带丑一行的艺术空白。 退休后,吴雅童并没有离开所热爱的锡剧事业。他担任常州市戏剧学校的艺术顾问,并亲自讲授锡剧身段、剧目等课程,为锡剧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优秀演员,为锡剧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徒弟和学生中包括市锡剧团丑角演员吴佳伟、越剧小生演员徐标新等。 耄耋之年,吴雅童艺术功力依旧:2008年,吴雅童在“2008年中国锡剧六代同堂群星贺岁演唱会”上压轴登场,全场掌声如雷;2009 年,在纪念吴雅童从艺75周年暨常州市青年锡剧团建团20周年演出中,吴雅童清唱《珍珠塔》经典唱段“方卿二次到襄阳”,一开口便赢得满堂喝彩。 吴雅童一生热爱锡剧,在锡剧舞台上塑造了方卿、文必正、梁山伯、张文祥、信陵君等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角色200多个,先后获得多项大奖。 其代表作品有《红楼夜审》《打面缸》《双珠凤》《错进错出》《珍珠塔·后园会》《孟丽君·冒雨戏相》等。在他的带领下,市锡剧院的《攀弓带》《宝莲灯》 《杨门女将》《春江月》《珍珠塔》《观音前传》等剧目久演不衰。 吴雅童的部分经历和成绩 (据公开资料整理) 1933年,学艺,投师高和甫学丑角; 1935年,师从锡剧一代宗师王嘉大先生学小生戏; 1950年,《信陵公子》在常州连续上演68场,史无前例; 1956年,以独具的演法、演技和唱腔三者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在《双珠凤》中扮演文必正(小生),获市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次年《双珠凤》由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 1957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红楼镜》中扮演周凤祥(小生),荣获演员一等奖; 1958年,《红楼镜》剧组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61年,改演丑行;参加江苏省锡剧观摩演出大会(流派会演),演出剧目《珍珠塔·后园会》《孟丽君·冒雨戏相》《红楼夜审》,《新华日报》分别撰文《别具一格的锡丑》和《独创一格的锡丑唱腔》介绍吴雅童丑角表演艺术和唱腔艺术; 1979年,主演的《红楼夜审》在上海演出,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 1983年,以《红楼夜审》中江梦升一角,荣获江苏省首届剧目调演百花奖,同年,《红楼夜审》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彩色戏曲故事片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放映,由此“锡丑”在国内具一定声誉; 1985年,与夫人沈素珍双双接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礼请,在江浙沪两省一市吴歌大赛上一展歌喉,获“特别荣誉奖”。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