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温度的教育,创有温度的校园 |
发布日期:2017-05-19 |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艺术分院)创办于1971年, 2006年12月学校率先搬迁至武进区邹区镇殷村新校区。2008年升格为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学校占地150余亩,在校学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150人。学校设有艺术设计系、艺术表演系和公共基础部。目前,学校是江苏省第一所、全国唯一一所公办综合艺术类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一、创新“蓝海”发展理念,实现学校跨越式提升。 自2008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升格为五年制艺术高职院校以来,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五年制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一直承担着探索我国文化艺术人才五年制高职培养的重任。近年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运用“蓝海战略”的理念,创新发展,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常艺特色的全新道路。 “蓝海战略”就是“不以同行为竞争对手,而视自己为最大障碍;不以超越同行为追求,而以突破自己为目标”的战略。发展“不是与同类学校狭路相逢、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红海’厮杀,而是驾‘创新之舟’驶入一片蔚蓝色的尚没有别人到达的宁静美丽新天地,走一条自己的路”。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再把竞争目标放在同行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不再更多关注同类而更关注自身、不再更多关注别人做什么而我也要做并做得更好,而是关注自己的问题局限和优势在哪里,如何把自己做好。在“蓝海战略”的理念下,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和内涵建设,使学校迈入了全新发展的快车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结合、艺校与企业的结合、普教与职教的结合。学校办学质量和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蓝海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标。“蓝海战略”不排斥学校常规工作。常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是“蓝海战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蓝海战略”提倡常规创新,赋予常规工作新的形式和内容,契合时代和学生的要求,实现过程和结果的优化。 二、首创独特“三创三能”目标,促进艺术人才特色化培养。 近年来,学校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结合艺术人才培养特点,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三创三能”(创新意识、创意技巧、创造实践、专业工具性应用技能、人文内涵性拓展技能、把握幸福的心智技能)独特人才培养目标。在 “三创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更多地思考综合性文化艺术类高职校的特质,即与他类的区别即本质特征在哪里,从中找到自己的根本角色定位和发展目标定位,即“文艺类人才”未来创造的产品除了物理学意义上的消费功能外,更有“精神性”消费的功用满足,即通过产品去影响人类心灵并获得精神体验的独特消费功能需要。我们要求学生用心做心灵的职业,用心做情感的产业,用心做人生的艺术。这个目标的创新之处在于“内涵性人文拓展技能”把不可把握或模糊“人文素养”或“修养”的提升通过一个融智商、情商、技商为一体的、横跨公共基础课程、人文内涵拓展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生活实践课程构架,使之变成一种可习得,可控制,可达到的技能水平,从而应用于“精神文化类消费品”的更好创造,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文化艺术类产业事业所需人才或今后发展为行内一流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以“美”化人 校园文化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的文化形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更会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前进的刺激因素,促使学生产生各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消除成长的烦恼,跨越成长的障碍,实现成长的目标。学校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学校确立了“崇艺、尚美”的校训,全面构建以“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将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化人,不断的将这些理念外显于校园的一景一物,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春暖花开,实现人和事业的和谐发展。通过校园“美”文化所建立起的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心理,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不断地拓植着职教领域有温度的教育生活,逐步把学生引导到校园文化所确定的价值目标上来。新校区的建设凸现了人文理念和艺术创意,校园建筑风格时尚、简约、典雅,校园环境生态、精致、艺术,幽静优美的湿地公园、时尚穿越的创意广场、蜿蜒曲折的九曲桥、厚重凝练的老房子等都是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 四、构建“6W”学生发展理念,让校园成为乐园 根据艺术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学习、我体验 、我创意、我时尚、我成功、我快乐”的“6W”学生发展理念,以第一人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开展时间和参与范围作为两个维度,整合和开发活动资源,把参观学习、主题教育、专题培训、专业展示、技能比赛、综合实践、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活动划分为六大板块,全面搭建学生活动平台,音乐节、创意节、技能节、人文节等四大系列活动蓬勃开展,让学生自愿参与,自我设计、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觉得学习不是苦役,是生活;成长不是蝉蜕,是经历;校园不是试场,是乐园,整个校园正逐渐成为学生自主服务、自主成长和幸福体验的舞台。在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团委、两系是主阵地,他们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出属于学校的品牌活动,如设计系的“我环保,我创意”服装设计大赛,团委、表演系的K-SHOUW校园歌手大赛等已经成功走出校园,成为常州大学生的文化活动品牌。 五、从“匠心”出发,大力培养 “工匠精神” 当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更要扎根于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中,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诉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用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从“心”入手,以工入心,寓乐于心,融匠成心,让学生明白职教不啻是学技术找饭碗,是成人与成才,校园不啻是赢得一份薪酬的阶梯,而应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使学生能够养成对学习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把工匠精神融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脚踏实地,专注持久,把职业道德、情操、素养等达到与术的神形贯通,从内隐的精神到外化的技能。当然,要成为新时代的工匠,除了有“匠心”,还必须通过强化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工匠培养”,不可能只是教室里说教、作业本上训练,“应会”必须到实践中学、到实训中练。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