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城砖,再添常艺文化大美 |
发布日期:2017-04-14 |
4月11日上午,在众多新闻媒体记者的追随下,李义平老人来到租住在常州市金坛区的家中,将收集了30多年的三千余块城墙砖捐赠给“新家”—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三千城砖,留下了常州城市记忆 据老人讲述,第一块城砖是儿子无意中发现并带回家收藏的,由于儿子喜欢收藏,老人并未过多干涉。直到后来儿子因为白血病意外离世,李义平更加开始了一发不可收的收藏。一辆三轮车,一瓶白开水,他就可以在城里各个工地转悠一整天。为此,李义平常被街坊邻里称为“砖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跑遍了常州的拆迁工地后,他收集了这三千余块城砖。它们是常州的“城市密码”,展现着这座城市一千多年来的筑城“生平”。老人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载着每一块砖头的独特“身世”。据李义平介绍,目前他收藏的三千余块城砖,包括罗城、宋城、明城、清城四个城池的不同时期、不同大小的城砖百余种。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块砖应是距今有1100年历史的五代罗城砖,即当时的常州外城砖。 常州的古城砖记录着常州的城市发展和演变,抚摸这些城砖,仿佛在触摸一个个久远的符号,这些斑驳了岁月、镌刻了时光的标志让我们感喟沉思。三十载风霜走过,两代人志向相承,是李义平父子的文化坚守,才能让我们一睹城砖的芳容!抚摸城砖上的文字,仿佛在与我们的祖先对话。有些城砖已被风雨侵蚀得斑剥离离,透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窑匠和烧砖人穿越时空,从烟与火的砖窑走来。历尽风霜的考验,仍与日月同在,这不仅是一段人文历史的见证,也是后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百亩校园,文化传承一直在路上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常州唯一的一所文化艺术类高职学校,以“崇艺尚美”为宗旨,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物件和遗迹的保护,也把文化传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走进常艺的校园,越过现代园林、小桥流水,历史的古朴与厚重感就会扑面而来。原址坐落于老城中心区毗邻京杭大运河北侧的振祥路15号清朝民宅于2009年重迁复原于常艺图文信息楼中厅,抬梁、穿斗、挂落、雀替、交错之处尽显江南民宅建筑的历史风貌,与现代化的玻璃钢构采光中厅形成古典与现代交相互映之独特视觉效果;原坐落于常州西瀛里振祥路十五号的老屋木构件花雕板也于2009年迁置于新校区图文楼中庭;此外,学校还将一批明清常武地区古旧石碑收藏于中,称之为“承园”,庭中有石榴、黄杨各一株,风过处龙吟细细叶影婆娑,有得江南幽巷之韵。 “这三千余块城砖捐赠给常高艺,实际上也是捐赠给了常州的人民,捐赠给了全社会的人,捐赠给了子孙后代,它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常高艺校长高慰如是说。学校对这三千余块城砖有着清晰而具体的未来规划,力争竭尽全力恢复部分古城墙的片段,让更多人体会古城墙的风格、魅力、内涵,为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三千块城砖最终会落户常高艺图文信息一楼展厅,在历史专家、建筑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会将城墙的砌筑方式等跟常武地区的历史真实相结合,力求真实还原这段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会把城砖上面特别具有历史痕迹的,比如上面刻有文字的城砖,在这段墙面上以适宜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把城砖的故事、内涵呈现出来;会把城墙本身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呈现出来;最后还会把老人收集城砖的过程蕴含的内涵呈现出来”。说到它们的未来,高校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期待。力求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它们发挥最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以至流传后世、教育子孙后代、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常艺的文化情怀,也是一种文化责任。 尚美师生,让历史穿越你我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可以更好地与历史结合。作为常州唯一的一所文化艺术类高职学校,在探索美的道路上从未止步。这些尘封了历史、承载了历史、见证了历史的物件成为师生艺术灵感的较好来源。比如复原后的清末老宅,除了让学室内设计的学生能够了解房屋的构造,吸取设计灵感之外,也有学绘画的学生过来写生、布展和演出。再比如承园内嵬集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的石碑刻,大多为明清以来常武地区一些重要的历史痕迹。记叙事件如建庙、立祠、修桥、造院、更名,其中部分配以龙凤碑额的石碑为皇帝诰命及谏命的刻文。且石碑上镌刻的文字字形隽永雅逸,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内涵,适合师生观摩书艺,揣思历史,传承文化积淀。这些历史物件不仅为校园增加了人文景观,而且也让师生当作一个艺术舞台,在这里感受历史、体味美学价值。漫步其中,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艺术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