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0亿美元的私人飞机、每年根据客户要求只建造4艘的私人豪华游艇、价值500万美元的兰博基尼跑车……这是去年6月3日,世界顶级奢侈品展——国际品位生活展首次登陆中国,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的情景。包括100多名北京富豪在内的2000多位精英人士受邀参观。国内来宾中,有20多位登上胡润百富榜,主要是来自房地产业、IT业和消费品业等行业的巨商富子。主办方英国SHOREX公司的目的是想通过邀请中国各行业代表人物前来参观的方式,看这些潜在消费者对各种品牌接受度和兴趣大小,再决定是否进入中国市场。
据专家分析,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2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算大,但上升幅度却是全球之最。有报道说,中国众多的富人在加入WTO之前,因为国内市场上奢侈品款式较国际上落后一到两年,不得不掀起一股海外消费高潮。中国加入WTO后,众多国际顶级品牌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开始形成。在全球奢侈品市场正步入低迷之时,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却逆流而上,使中国成为那些贩卖奢侈品的商人最爱驻足和着手经营的地方,甚至有评论说,中国将成为国际奢侈品制造商的救命稻草。
是满足高端需求 还是助长“炫富”
近年来,外商加大在中国扩张奢侈品牌的步伐。施坦威(高档钢琴生产商)在上海成立全资子公司;LVMH集团的KENZO着手在中国开4家新店;GUCCI近期将在成都和杭州开店;LV将以每年两至三家店的规模进一步在中国扩张;CARTIER则打算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在现有三家店的基础上再开15家。
据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62万元。该公司研究部门将中国的中产阶级定义为:人均年收入2.5万元至3万元、家庭年收入为7.5万元至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这1亿中产阶级家庭意味着潜力巨大的品牌消费市场。
目前,中国内地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约为1.6亿人,并且呈现出日趋扩大的态势,估计在6年后将增至2.5亿人。伴随着LOTTUSSE、AD、迪奥等国际顶级品牌抢滩中国内地,高档奢侈消费正成为国内尤其是年轻人的追逐风潮。早在4年前,一款总价1004.5万元的宾利轿车,在北京的国际车展上露面仅仅5天,就被神秘的买家买走,这在当时创造了北京历史上买车的最贵记录。而每年一次的北京国际车展,更印证了国人不断攀升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水平。数字显示,超过五成的汽车未下展台就被订购,尤其是一些顶级豪华车悉数卖出。不难发现,宾利、迈巴赫、世爵等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大街上也不多见的超级名车,正不时地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街头。
专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多集中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欧美发达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的消费主力。在奢侈消费品类别上,国人主要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别墅住宅、高档轿车和阖家旅游才是富豪们向往的奢侈品。据来自法国旅游局的统计,中国消费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国人对于奢侈品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早已成为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研究的重点。如去年英国SHOREX公司在沪上举办奢侈品展,主要就是看好上海极具奢侈品消费的潜力。
为什么“到中国去”竟成了奢侈品“最后也是最聪明的对策”呢?万宝龙国际主席兼总裁诺伯特看好中国市场的理由可作为一个注脚,他说:“中国不是走着或跳着进入21世纪,而是火箭式升入21世纪。”据报载,万宝龙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在成倍增长。有人这样预测,虽然目前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仍是美国、日本,但5至10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该如何正视“奢侈消费”
应该说,所谓“到中国去”成了奢侈品“最后也是最聪明的对策”,并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亟待结合国情和现实加以引导。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不到2000美元,怎么一下子就冒出这么大个奢侈消费人群呢?从常理看,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只有到了相当富裕的程度才会去考虑奢侈消费,但现在问题是,有些远称不上是富裕的国人,也开始学着奢侈起来,吃的要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顶级品牌,戴的要是全球名表,并且越贵越要买,越洋越叫座。许多人将此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奢侈品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行为”,举办奢侈品展弊远大于利,奢侈品展尽管能够刺激少数人的消费行为,但对于广大工薪阶层来说,奢侈品展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使他们的挫折感和不平衡心态加剧。更主要的是,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如果将大量的社会财富用于非生产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对于进一步提高整体生活水准而言,并非幸事。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长期发展的资金不足,乃至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这是因为奢侈品的消费行为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产物,尽管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收入差距过大却会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比中国内地高得多,但多数人仍崇尚勤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回过头来看,大部分国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很多人一个月只能挣七八百元的糊口钱,如此低的收入不要说是奢侈消费,即使是俭朴消费也得俭之又俭才能生活下去。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远没有到富得流油,非得要奢侈消费潇洒一把的程度。作为并不富裕的国人来说,或许他们所关心的是,在中国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消费奢侈品?这些人有着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有多少国人通过什么途径在享受奢侈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非是多余的。或许,反思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得出的答案也可能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如何,不经意间进入国人生活的“奢侈消费”的的确确冲击着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中国当前相当多的人还处在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总体还不到享受顶级奢侈品的时候。现在,奢侈品消费之所以火爆,主要在于国外品牌商故意进行视觉狂轰滥炸、国内相关展会此起彼伏,加上一些媒体的追捧,烘托出了不成熟的消费市场。
对于奢侈性消费,当然还有公共消费行为和个人消费行为之分。如果是公共消费行为,那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在社会转型分化过程中,利益冲突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