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农村里的冬闲季节到来了。尽管目前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但仍有一大部分人冬天里无事可干,他们渴望文化生活真正丰富起来。
山区农民书中淘金
“书是农村文化的‘滋养品’,也是致富的桥,我们镇一村一个图书室,农民们的闲时间都‘泡’在那里了。”日前在长清区马山镇采访,镇党委书记张振河告诉记者。 马山镇地处山区,张振河说,他们在区图书馆的支持下,通过镇财政投资、村民自筹、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先后筹资150多万元,为全镇53个行政村购买各类科技图书5万余册。 每个村结合自己的农业结构特点,以图书室为载体,开展多种读书活动。通过冬天的读书积累,一些农民来年办起了科技田和养殖场,许多村还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支柱产业。小崔村桃农张金富,去年冬天在图书室学了不少桃子的栽培技术,桃子挂果后,他将“福、禄、喜、寿”几个字“镶”入桃中,秋天收摘,一个桃子卖到6元钱!
庄户剧团唱出和谐
刚刚入冬,历城区港沟镇有兰峪村文化大院里就热闹起来,村里的庄户剧团开始排练舞蹈《梆鼓秧歌》、山东琴书《让新房》等。 据历城区文化局郭元金介绍,1996年庄户剧团在历城诞生,剧团以快板、舞蹈、戏曲等演出形式,把党的方针送到农民的心里,寓教于乐,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郭元金说,由于农民文化较低,国家的计生法、婚姻法、土地法、护林法等,贯彻起来有难度。庄户剧团则用农民的词汇、唱腔把政策法规编成文艺节目,农民就容易接受了。干群关系、邻里关系和家庭中的婆媳关系,是农民生活中最易发生摩擦的社会关系。庄户剧团编排了《夸婆婆》等说唱、戏曲,对改善“三个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了解,以长清落子为主要剧目的长清曲艺说唱团,已连续几年在乡村演得红红火火;章丘市农村自发组织的庄户剧团已经有100多个,演出内容有歌有舞有戏曲,在村村庄庄唱出了一片和谐。
让“文化风”越刮越大
济南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邹卫平说,近年来,济南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越来越多的农民们在冬季农闲时节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全市各级文艺团体每年送戏下乡近千场。同时,还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组织举办民间文化博览会、民间艺术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农民看、乐农民”为主题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更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节目。 然而,有关人士也坦言,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仅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例,目前全市有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但需要进一步充实改建的农村文化大院800多个;文化活动场所面积小、无基本文化设施的农村文化大院300多个。另外,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 由此看来,济南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在不断的探路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