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保护好山西古村落刍议
发布日期:2007-11-14

  据初步统计,我省有古村落3500个,是全国古村落之最。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个,另外500个古村落濒临消失,其余的则在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

  我省的古村落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并具有开发价值。保护和开发成功的典范是榆次后沟村,另外运城新绛的光村、大同李家大院和吕家村吕家大院、长治长子的九连环晋商大院等都具有保护和开发的价值。

  在运城新绛的光村,保留有自汉代以来汉、唐、宋以及明清的建筑,其中以明清建筑居多。这些建筑保存的非常完好,这对于研究山西历史和建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看后不断赞叹:“山西的古村落,不仅美,而且又奇又妙,将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过程中爆炸性成果,全国的亮点。”

  我省古村落的特点

  我省大部分的古村落都在历史上有过她辉煌的一页,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传承着古村落历史文化信息的人群现在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大多生活水平较低,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命运。古村落留下的遗产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他们遥远的记忆,现实生活的贫穷和无奈又使他们急于想利用 “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改变点什么。

  其次,我省古村落大多以聚族而居,村民和居住空间以血脉相连。对历史遗存、文化传承、历史建筑有着共同的情愫、情节。

  第三,山西的古村落一般按传统的风水学统一规划,村子和村子周围的建筑大多有 “象形”的东西保佑,周边的生态基本完整而且优美,具有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完整性。既可观光,又可度假。

  第四,古村落受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旅游品牌价值很高。

    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并存

  古村落是一种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我省大部分古村落中,古建筑和文物基本属私人所有,其规模数量多,保护难度大。单纯靠政府保护很难做到。如果任其“风雨飘摇”下去,后果也是不可想象。因此,打造古村落旅游品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等措施来进行古村落的保护,这也是当前古村落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我们在打造古村落旅游品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不可大片大片地推倒重建。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有形的古建筑,还包括古村落的树木、田野、山脉、河流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语言和村民的风俗习惯等。

  第二,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研究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第三,开发规划和新村新镇建设,要避免破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活动信息。平遥古城在开发建设中,就先规划出新城,让人们一部分一部分的迁出旧城,旧城中只留下少部分居民。平遥古城品牌的打造,首先就是注意了保护规划的先行和开发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无疑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在古村落的开发模式上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注意维护古村落村民的切身利益。许多事实证明,不注意保护当地村民切身利益的开发都是失败的开发,也起不到保护古村落的作用。

  第五,广开筹资渠道来维护修葺一些重点古建筑、重点风景名胜,抢救危房,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游客之所以来旅游,看重的还是古村落的一些建筑群。因此,古村落的重点古建筑要加以维修和保护,并制作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展示和旅游标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从视觉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这方面,榆次后沟村首先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

  后沟村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他们在抢救这些的同时,始终贯穿“简单而不简陋,民俗而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的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民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

  旅游品牌的开发对于古村落来说是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招来许多旅客。增加古村落的收入,迅速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古村落保护资金的短缺问题,但是,过度的旅客流量也会对古村落造成威胁,使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无形遗产在短时间内减弱和消失。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各个古村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措施。

  古村落能否永远诗意的栖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吟出了清明时节那醉人的春雨、美丽的鲜花和醇香的美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村庄――杏花村。这个村里不但酒美,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浓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我省是全国古村落之最,这些古村落是否能够永远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三晋大地,这需要全省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她、保护她。

  在我省部分古村落,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纷纷在街道两边开满商铺,揽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些古民居改变用途,破墙开窗的比比皆是。这些于传统的风貌很不协调,古村古貌大打折扣。过分喧闹的古村落,人们已经开始追思多年前寂寥的清晨和黄昏。

  高墙深巷、斑驳陆离、青石小路、水畔人家……这些美丽的景象是否成了人们永远的记忆?!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