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撕裂世界的裂缝最初很细小
发布日期:2007-10-18


目前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的名为《口令》(Shibboleth)的作品是一条长达167米的裂缝CFP图

  经过整整一年的创作过程,哥伦比亚裔现代艺术家多丽丝·塞尔萨多完成了她的大作———巨大水泥地面上的一道裂缝。相比那些自然形成的裂缝,这条长达167米的人造裂缝所耗费的一年时间并不算太长。塞尔萨多是第八位受邀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进行定点景观装置创作的艺术家,“裂缝”的正式作品名称为《口令》(Shibbo-leth)。这件作品一进入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就成功地给全球参观者带来了猛烈的视觉冲击,并引发热议。
   
  眼下的艺术圈正掀起一个“大工程”热潮,似乎作品只要够大就能抓住眼球,诸如卡斯滕·赫勒的五层滑梯,雷切尔·怀特里德的白色筑堤和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人造太阳莫不如此。
   
  这样的环境也为《口令》创造了机会。所有看到这条人造裂缝的人都会惊讶于它不加修饰的力量。涡轮大厅理想的空间加上观众的想象,为作品带来了无限解读方案。
   
  泰特以一条平稳光滑的通道引领观众直面粗粝而狭窄的裂缝。裂缝开始时只有发丝般粗细,越往后缝隙越大越深,并带有锯齿形状,就像画家紧握画笔在纸上画出的线条。
   
  人们喜欢在塞尔萨多艺术家的身份前加上一个“政治”的前缀。这位生活工作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艺术家终于在制造了大量略微轰动的装置作品后在艺术圈里制造了一次小型“地震”。她之前创作的堆积在一起的千把椅子、混凝土表面的大衣柜,嵌在墙内的铁丝网都被这道巨大的裂缝击碎了。塞尔萨多很少与媒体接触,在此次关于作品的简短说明会上,她拒绝回答作品的创作方式,以及所花费的成本。她只透露,作品的想法成形于一年前,并花了五个星期来安装。
   
  塞尔萨多解释说作品名“Shib-boleth”为希伯来语,因厄弗雷姆人发不出sh音,所以这个词据说是基利德人用来鉴别逃亡的厄弗雷姆人而专门使用的一个口令。作品表达的是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家,对由欧洲及白色人种紧握话语权的艺术圈的一记鞭挞。虽然她本人已然被这个圈子不太情愿地承认并接受,但她依然要将真相道出。
   
  事实上,对于作品的解读并不唯一,观众的想法也永远不会为创作者控制。“裂缝下到底埋藏着什么?”“人与大地的关系究竟该是怎样?”在愤怒之余《口令》还提供了多种思考的可能性。作品《口令》将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内持续展出到明年4月间。(记者程奕编译)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