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溧阳+7! |
发布日期:2023-11-15 |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我市新增省级项目7个,其中传统技艺类6个、传统舞蹈类1个。 1.绿茶制作技艺(天目湖白茶制作技艺) 天目湖白茶属于绿茶的白化品种,它的制作技艺源自溧阳当地传统名茶的加工手法,是扁平型绿茶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主要分为收青、摊晾、杀青、理条、煇锅和烘干六道核心工艺。新摘下的嫩叶经过初步的筛选再进行摊晾。这个过程需要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保证茶叶在晾青的同时不受损害。手工杀青锅温 150℃-200℃,时间5-6 分钟,炒干分二青、三青3-4次进行,炒干的同时理条整形。锅温110℃-80℃,时间90-120分钟。天目湖白茶品质特点:干茶色泽翠白,呈扁平匀整,栗香、清香型居多,香气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翠白明亮。干燥通常采用传统的炭火烘焙或低温烘干的方式,确保茶叶内外均匀受热,达到理想的含水量。 天目湖白茶的生产销售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发达的制茶产业,催生了以溧阳为属地特征的绿茶(天目湖白茶)制作技艺传承群体,汇集了张虎炳、王志敏、江康林、濮爱玉、周旭恺等一批制作天目湖白茶的能工巧匠,在业界享有全国知名度。 2.天目湖砂锅鱼头制作技艺 天目湖砂锅鱼头以“鲜而不腥,肥而不腻”的特点享誉中外。其制作技艺起源于溧阳市戴埠镇。溧阳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青草鲢鳙等水产资源极为丰富。鱼头大而无肉,烹煮不易入味,人们往往弃之不取。1910年前后,溧阳戴埠人朱富元首创用焯水油炸,然后加水白烧的方式烹制鱼头,受到食客好评。第二代传人朱福元改进工艺,用砂锅取代铁锅煨制鱼头,滋味更加鲜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三代传人朱顺才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结合食客意见不断调整配方,同时改革砂锅的形状和工艺,推动砂锅鱼头的制作技艺更加完善。40多年来,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对这道美食无不推崇备至。 在100多年的接力传承中,砂锅鱼头制作技艺形成了从朱富元到朱顺才、戚志海的四代传承谱系。传承梯队显露峥嵘,一批优秀的年轻厨师在全国各类展赛中获得大奖。如今,在所有的淮扬菜餐馆中几乎都能看到砂锅鱼头的身影,它已经随着餐饮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3.溧阳扎肝制作技艺 溧阳扎肝,源于溧阳竹箦镇,是一道传世地标美食、中国名菜,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明弘治年间,宋朝诗人陆游之孙陆立基的后人陆征,赴京赶考功名临行前,其母亲用家中仅剩的两块油豆腐包住了一片猪肝和一片五花肉,用小肠紧紧一扎,放到锅里烹烧,从此扎肝这道菜诞生了!后至明崇祯年间,陆家后人陆禹思又进京考功名,其母在烧制扎肝时又在猪肝中再加上笋干,肝上加干,寓陆家一门两进士,一菜饷两代。在溧阳话里,“肝”与“官”同音,扎肝,扎官,紧紧地扎着功名官运,成了取兆的佳肴。 陆游后人将溧阳扎肝在他们的居住地以及整个竹箦一带代代相传,后有心人王新华的外公开饭店,将扎肝的制作工艺规范以后传给王新华的舅舅,最后传给王新华接班带动,王新华先生一直以来带动着自己的团队坚持溧阳扎肝的生产、销售、创新,并从团队里物色和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使溧阳扎肝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4.古县乌米饭制作技艺 古县乌米饭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乌米饭的制作方式,乌米饭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古县植被丰富环境优美,适合乌饭树生长,为“古县乌米饭制作技艺”的延续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古县乌米饭制作技艺”不同于更早的“九浸九泡九曝”,制作乌饭以作远行的干粮,沿袭民国时期的“当日制作当日食用”,让乌饭成为应季的新鲜美食。 每当仲春时节,溧阳百姓上山采摘乌饭树嫩叶,碾碎取汁,浸泡糯米呈蓝色,烧成饭后乌黑闪亮、香气扑鼻。爱食甜者, 可拌上绵软的白糖。乾隆年间《本草纲目拾遗》描述:“今山人寒食挑入市,卖与人家染乌饭者是也。”汁染的乌饭,相传为道家所创, 称之为“青精饭”,“乌饭新炊芼臛香, 道家斋日以为常。”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久服能轻身明目, 黑发驻颜, 益气力而延年不衰”。杜甫《赠李白·五古》“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5.酿造酒酿造技艺(溧阳乌饭酒酿造技艺) 溧阳乌饭酒是传统名酒,清代十大名酒之一,被乾隆钦点为贡酒。乌饭酒历史悠久,据传兴起于东汉,鼎盛于清代。隋《神仙服食经》,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堂书抄》都有记载。李商隐《题李上谟壁》:饱闻南烛酒,仍及拨醅时,南烛酒就是乌饭酒。清朝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茶酒篇·溧阳乌饭酒》记载:“质能胶口,香闻室外”,“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并且是本地女儿出嫁必备的佳酿。相传东汉末年,孙权因其母常年体虚并患有眼疾,偶得良方:以乌米饭酿酒饮之可治,孙母遂常年饮之愈发康健。传说乾隆年间,史贻直陪同乾隆游溧阳时,以此酒招待,因口味醇和,清香扑鼻,乾隆爱不释手,喝的酩酊大醉。 潘叶飞作为溧阳乌饭酒酿造的传承人,在继承家传酿造技艺的同时搜寻历史文献和传统制作方法,结合现代科技进行酿造,掌握了这项地方传统特色产品的技法,经历:取汁,浸泡,蒸煮,淋水,拌曲,入缸发酵,开耙,后发酵,轧酒,陈化等工序,使乌饭酒这项传统技艺从新焕发光彩。 6.传统砖瓦制作技艺(溧阳明式砖作技艺) 溧阳自宋代即有窑烧砖作之雏,经元、明、清历代进化趋于成熟。民国时期,溧阳窑烧砖作又与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明式金砖制作技艺融汇相通,归属为苏派明式风格,并经本土演变发展形成地域特色,被称为溧阳明式砖作。技艺以孙仁元、蒋小惠等为代表的当代传承人,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延续溧阳明式砖作技艺,使其在自身“造血”功能中得以存续和发展。 溧阳明式砖作技艺主要分为窑制和塑雕两大部分。艺人选料备料精良,制作过程十分繁杂,对技艺和工序的要求极高。其用途或衬灰泥成趣或作图片镶嵌,多见于宅院、门楼、厅堂、照壁、殿祠、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溧阳明式砖作技艺的制品中,应用透雕、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技法的处理,戏曲故事、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无所不涉,整体和单件作品多达数百个种类。砖作秀丽清新,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装饰风格和特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 7.竹马(上宅里将军马灯) 竹马(上宅里将军马灯)流传于溧阳市上兴镇周边地区,起源于明洪武年间,传承至今六百多年。世传,凡有灾难降临,明心寺墙壁上就有马影浮动,且在半夜时分传出战马嘶鸣声或疆场马啼声,村民以为是马神显灵。吴氏族人为祭马神,于是兴起跳马灯。 上宅里将军马灯是为祭马神兴起的民间传统舞蹈,参与的人员众多,其中主马十六匹,是表演历史人物的武打大戏,虽无唱词,但伴以刚烈的呼声吼声,头饰、脸面、着装、兵器等皆具人物个性特征,按人物故事阵图排兵布阵,或武打或追杀或呐喊,合着牛皮鼓、大小铜磬、铜锣、长锁呐等乐器组合成的十八套锣鼓经的节奏表演,表演场景宏大,壮观激烈,气势磅礴,威风凛凛。上宅里将军马灯演绎了上兴镇周边地区的民间风情、风俗和历史故事,经过每代人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对考证当地近代民间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