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促进富民增收, 打造旅游版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日期:2021-08-24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首次将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列入促进法,确立了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发展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局坚持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作为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撬动全域旅游的“新支点”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截止当前,全市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在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引领乡村建设的发展格局中,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金坛区薛埠镇做好产旅融合文章,打好旅游富民“牌”

薛埠镇全境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镇农用地占总面积80%,50米以上丘陵和山体131座,水库32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文保单位9处,镇域范围内田园农耕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源远流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强底色”,叠加茅山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优势,全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20年全镇接待游客416万人次,旅游经营性收入7.85亿元,服务业占比超过40%。仙姑村、上阮村和金牛村3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共接待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00万元,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收入超万元,镇、村两级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高于省内平均水平,2021年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嬗变,薛埠镇准确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与“势”,强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谱写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崭新篇章。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以镇为单位全域发展乡村旅游目标要合理、定位要清晰,方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初期,薛埠镇编制了《金坛市薛埠镇总体规划》《薛埠镇全域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和镇村布局优化》《薛埠镇全域美丽乡村及村庄布局规划》等规划,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核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嵌入规划,重点布局20多个鲜明的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特色林果、茶叶等特色主题发展区域,培育文化内涵丰富、主题特色突出、品牌形象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构建镇域乡村休闲旅游环线,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居住、文化创意、现代农业功能于一体的长三角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镇协同推进。薛埠镇人民政府和茅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按照“以区带镇、统分结合、各有侧重、相互促进”的要求,实行两套班子,分开运行,通过工作联席会议研究统筹区镇融合发展、协同发展,深化“四区”联动,引进景尚旅业、茅山控股等优质旅游企业,加强在“大茅山”规划编制、生态保护、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沟通协作,通过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公共空间布局、旅游功能导入等措施,全面推进“大茅山”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注重品牌塑造。薛埠镇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乡村旅游项目精品,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省休闲农业精品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镇域范围内还建有一号农场、茅山金牛洞、保朴山房、乾元观、水街、茅山茶海、金沙湾乡村俱乐部等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培育了仙姑农家乐、金牛民宿、道养美食、水果采摘、乡村过大年等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了休闲观光、农副业销售、餐饮民宿等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就业。

案例2:溧阳市庆丰村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绘就“金色庆丰 艺术田野”美丽乡村新画卷

溧阳市庆丰村依托水稻产业优势,倾力打造“苏南第一方,庆丰稻花香”农旅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曾经的市级经济薄弱村蜕变成村集体收达300多万元的脱贫网红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1.58万元跃升至3.3万元,“吃、住、游、购、娱”产业全面上线,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短短二年多,庆丰村凭借“三个突出”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美丽蜕变。一是突出产业支撑。“三农”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庆丰村素有“苏南第一方”之称,发挥稻米产业优势,培育庆丰大米品牌,延伸产业链,开发出面条、馒头、米糕、米酒等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引进花卉苗木,种植热门花卉苗圃,做强花漾南渡花卉品牌。依托庆丰稻米、花卉等乡村优势产业,培育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旅游业态。二是突出机制创新。在短短二年多的时间里,何以从昔日经济薄弱村蜕变成村集体收达300多万元的脱贫网红村,机制创新是重要“法宝”。通过实施企业与乡村结队发展模式,对口帮建项目,创新资本合作机制,共享发展成果。通过成立创意工作室,引入中央美院大漆教授荣老师等多位重量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人才,增添乡村艺术气息,释放人才红利,让庆丰实现“文化多元,人才集聚”。坚持党建引领,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参与,坚持多元合作,增强乡村吸引力、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三是突出资源整合。通过以入股、置换、租赁等方式,把庆丰村内老百姓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老房子改造利用、对外招商,盘活闲置房屋。对闲置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发挥村庄“稻田”产业优势,培育“回归乡村、回归家园、回归健康”深度种植体验乡村度假产品,认养农业和流转发包,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发展“认养农业”,盘活土地资源。庆丰村乡村旅游的火热也解放了全村近百余名闲置劳动力,他们广泛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运营、稻田与菜园的日常管理和劳作、餐饮店的后勤与制作、村庄的物业管理等等,盘活剩余劳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案例3:武进区城西回民村“擦亮回文化元素,打响民族风品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区

城西回民村地处常州太湖湾区域,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汉回民众在此和睦相处。近年来,该村围绕“生态城西、靓丽城西、和谐城西”目标要求,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到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乡村旅游区”,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7万元,村集体通过资产、设施入股年均增收40余万元,村民通过游客的采摘、农家乐消费、农副产品销售实现人均增收2800元左右。昔日的“贫困村”变身“新农村示范村”,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三级跳”。一是利用特色文化。围绕回族文化,对回族聚居区陡门塘自然村进行标志性建筑的门楼、民族村史馆、屋回族元素立面改造、游客服务中心、篝火广场、滨水游园等进行特色改造,将回族文化与乡村环境建设融为一体,打造民族文化、科普、休闲互动为载体的特色文化园。利用废弃的宕口和部分荒山荒地流转给农户,开办乐山农庄、湖畔山庄、竺韵假日山庄、谷神庄园等14家传承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的农家乐风情园,让游客在异地也能体验清真美食文化。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村内农业产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87.5%,现代农业和特色林果是乡村发展优势产业,村域范围内有多家果品专业合作社,梨、桃、葡萄在省级“神园杯”评比中多次获奖,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品认证产品。依托千亩梨园、千亩茶园、千亩桃园,建起集观赏、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推出了生态游、研学游、采摘游、乡村微度假、美食游等多样化旅游业态。三是打响旅游品牌。依托绝佳的区域优势、林果特色和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共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露营谷等著名景区游客红利,引导全村吃、住、行、游、购、娱集聚式、一站式发展,同时连续多年举办桃花节、美食节、采摘节等特色主题乡村活动,开发“农旅休闲”私人订制旅游线路,开展“桃树认领”“菜地认领”等游客体验,打好特色旅游牌,走出了一条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之路。(资源开发处)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