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遗+互联网”传承传播模式引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关注 |
发布日期:2017-11-07 |
近期,《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官方微博纷纷转发常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印泥的纪录片《倾一生心血,浓千年国色》,两天内点击量超过800万,跟帖评论数超2000,常州探索的“非遗+互联网”传播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常州市文广新局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创新非遗保护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专题策划“发现常州匠心之美”之对话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探索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让更多年轻人体验、了解和热爱常州的地方传统文化,同时配合非遗讲座、展览和展示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非遗传承传播新格局。 11月4日,市文广新局委托常州二更公司历时4个多月打造的第一部非遗短视频“龙泉印泥”在“更常州”短视频平台首发上线,随即被《大二更》和《今日头条》等媒体转发。6分15秒的视频集中展现了龙泉印泥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传承人缪德根的数十年坚守。做一方印泥要经过30多道工序,光是晒油这个步骤,就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千年不化的龙泉印泥用藕丝制成,“一根一根抽,几十个人抽了三个月,一共弄出来二两多点藕丝。”缪德根说,“如今,购买印泥的顾客,也只有书法爱好者和书画家了。”作为市场面窄的小众产品,经营困难越来越大,但缪德根从未放弃,他一语道破了非遗传承的不易,“学习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是更难的是坚守。” 纪录片经《人民日报》等官微转发,瞬间爆红网络,网民MR孙宁说,“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每一个字符,都由你用工匠精神刻下,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工匠精神里,寄去最朴素的力量。”网民么么夭橙说,“想想真的是很可惜,有很多的古代工艺制作的东西是现在科技制作比不了的,希望能传承下去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传统传播渠道的推广过程中,成本高,受众面窄。而互联网则突破了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了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11月下旬,市文广新局将在新华日报直播平台举办“常州非遗技艺之龙泉印泥”直播活动,通过制作展示和粉丝体验等移动直播,让龙泉印泥在年轻人活跃的圈子实现“活”态展现,让古老的文化“火起来”。 在龙泉印泥项目后,常州将进一步探索实现“非遗+互联网”常态化,依托新媒体平台为其他富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注入更多的年轻力量,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4-6层
电话:0519-8568235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