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展览解读|“巨浪”之上——《神奈川冲浪里》的流行密码

发布时间:2021-04-25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目前,常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正在展出日本浮世绘“三杰”之一----葛饰北斋的代表作,也是浮世绘风景画的巅峰之作《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版画。其中,最惊鸿一瞥的莫过于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神奈川冲浪里》。

虽然大部分人都没有读对这幅画的名字,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曾见过它的惊涛骇浪。1842年,单张《神奈川冲浪里》只值两碗面钱,而如今它已成为席卷世界的日本符号,几乎所有人都为其魅力所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工业设计师、时尚潮流人士与艺术家通过元素应用和再创造等方法向这幅名画致敬。

葛饰北斋诞辰250周年时,谷歌搜索用“巨浪”元素的标志向《神奈川冲浪里》致敬。

作为日本的文化与艺术符号,《神奈川冲浪里》出现在新版日本护照上。

John Galiano在Dior任职期间以《神奈川冲浪里》为元素设计了高级定制时装。

神奈川的巨浪出现在西方街头艺术中,只是海浪变成了小猫咪。

苹果系统里的海浪emoji就是根据《神奈川冲浪里》简化创作的。

当超级英雄们遇到神奈川的海浪。

那么,《神奈川冲浪里》为何能成为席卷全球的日本文化符号?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到底来源于哪里?

艺术史学者Martin Kemp认为,一张图像是否能成为全球性的视觉文化符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话题性和奇观性。《神奈川冲浪里》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戏剧张力的浮世绘作品。葛饰北斋捕捉到了滔天大浪袭向人类的一瞬,留下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开放式结局。自然威不可测,人类敬畏它,又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与之搏斗。这幅作品兼写实和写意之长,所绘风光壮观奇美,主题思想引人深思。

(一)人与自然、危机与机遇

《神奈川冲浪里》囊括了日本的两个标志性符号:日本人心中的不二圣岳富士山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大海。

海的存在给这个岛国带来无数可怕的自然灾害。很长一段时间,《神奈川冲浪里》都被大众解读为天灾,许多关于海啸、地震、台风和火山爆发等灾难的媒体报道都以这幅画作为封面。然而,现代科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引起画中巨浪的不是海啸,而是一种流氓波。尽管如此,这幅作品仍是大自然威力的最好写照。汹涌澎湃的浪花如同猛兽般势不可挡,乘风破浪的渔民紧紧抓住那能挽救生命的船沿,巍然不动的富士山在远方平静地注视着这一人与自然搏斗的奇观。

《神奈川冲浪里》引发了观众对人与自然的思考。现代艺术家Russ White将垃圾置入神奈川的海浪中,来唤起人们对海洋保护的意识。

同时,海的魅力和危险都在于它是不确定的。海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屏障,也是与外界沟通和贸易的通道。海的存在使日本长时期未被其他文化侵略和同化,而在大海的另一边,似乎有一个更为富饶广阔的世界在等待他们探索。

有艺术史学者认为《神奈川冲浪里》寓意着正站在世界大门口,处在巨变中的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为抵制基督教徒的传教,已实施闭关锁国两百多年。除了荷兰和中国商人可以在长崎港进行贸易活动外,其余外国人不得进入日本。

阿兰陀即荷兰。其中大部分为商人,也有传播西方学术的学者,因此日本人将西方科技称为“兰学”。

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在工业革命后,野心勃勃地寻找新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日本便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图片里的小船就像日本一样,处在全球化浪潮的旋涡之中。渔船驶向浪花,似乎意味着日本正尝试性地接触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危险的海浪袭向日本船,未知的海域上漂来了西方的文明,它会带来机遇还是挑战,这是不确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富士山会永远屹立。

(二)中西结合的情怀

葛饰北斋受江户时期的日本外交官、洋画家司马江汉影响,将西式手法引入浮世绘的创作中。《神奈川冲浪里》便是西式技法和日式元素结合的产物,和洋折衷,因而能被东西方观众接受和理解。

司马江汉《相州镰仓七里滨图》

葛饰北斋《江岛春望》

葛饰北斋受司马江汉革命性的洋风画作《相州镰仓七里滨图》启发,画下《江岛春望》。此时的他已对西洋风景画的透视原理和明暗处理有了一定的探索。

葛饰北斋采用东方传统线描辅以西方焦点透视的技法,用线条来定格翻滚波浪的形态,倒三角的形状参考了西方绘画的几何学。空间纵深通过位置与大小来实现,消失点正好是富士山。

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绘制的《水图》共十二幅,用灵巧的笔法描绘了水的不同姿态。上面三幅画作中,马远用颤笔勾出惊涛骇浪,浪尖宛如鹰爪,这一形态描绘早于葛饰北斋700多年。东方艺术是线的艺术,即便是液态流动的水,画家们也用清晰的线条来表现其轮廓和波纹。从《神奈川冲浪里》中也可以看出葛饰北斋对中国线描技艺的继承与拓展。

除此之外,《神奈川冲浪里》使用了一种欧洲进口的颜料——普鲁士蓝,舶来品的加入不仅使主板色彩更为鲜艳浓郁,显示出新颖的装饰性效果,满足了江户人对新世界的窥探欲,同时也能让西方观众与之共鸣。

(三)充满感染力与辨识度的视觉语言

海浪无一刻定形,但葛饰北斋用高度凝练的视觉形式将巨浪定格在了最具颠覆性的一瞬。线条大胆,色彩夺目,构图夸张,使平面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张力,充满了感染力和辨识度。梵高曾经说过:“北斋是通过线条和画面来表现他的心情的。如果用惯常的色彩和构图来画,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引起共鸣。”

葛饰北斋用低视点表现海浪,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惊险体验。汹涌的海浪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也塞满了观众的眼帘。观众仿佛置身于随波颠簸的船只中,与渔民一道即将被卷入滔滔浪腹。不对称的构图烘托出巨浪压倒性的威力,呼之欲出,蓄势待发,加剧了画面的动势与紧张感。富士山则平静地观望着惊涛骇浪,岿然不动。圣岳和波涛之间的动静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感。

《神奈川冲浪里》的构图符合黄金分割

色彩搭配上,画面展现出极简的和谐感。浪花与富士山都由蓝白色块构成,浓郁的普鲁士蓝为主调,深浅不一的蓝色有序地铺设出海浪的层次。深蓝和浅蓝之间没有柔和的明暗过渡,而被抽象为有节奏的色块排布。白色的运用极为点睛,既是富士山顶的皑皑积雪,也是浪头水沫。背景运用了营造气氛的粉色与灰色,与蓝白色调相得益彰。

值得一提的是,葛饰北斋笔下的海浪鹰爪带着“分形几何”的意味。数学家本华·曼德布洛特在1977年发表的《分形几何学》中第一次提出了分形理论。大自然中的许多事物是支离破碎的,同时又按一种有秩序的形式,即几何分形的形态构成。“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如大树的枝干、雪花的花瓣和海浪的旋涡等都是一种分形。

1982年曼德布洛特在出版的另一本书《自然的分形几何》中就以《神奈川冲浪里》为例解释了海洋中的分形现象。他认为,葛饰北斋用大胆的笔触捕捉到了海浪的碎波分形结构。细小的浪花不断重复堆叠,体现了分形的自相似性。这幅画所蕴含的形式上的秩序感,符合自然之道和观众的视觉惯性,因而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神奈川冲浪里》中细小的浪花不断堆叠,体现了分形结构。

(四)全球化传播

哈佛大学学者Christine Guth在2015年出版了《葛饰北斋的巨浪:一个全球符号的传记》,她研究了这幅作品作为一个视觉创意,在全球范围内跨界跨文化的传播史。

18世纪,日本出版业发展出彩色印刷技术。图像的可复制性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交流,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使日本商业版画业空前繁荣。得益于大众对版画的需求、出版商的广告宣传和葛饰北斋的自我宣传,《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最终卖出了5000-10000张,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

19世纪,神奈川的浪潮伴随着浮世绘的大量出口也席卷到了西方艺术界。关于这幅画作被介绍到西方世界的细节,绕不开一位名叫Louis Gonse的法国收藏家的推波助澜。他写过一本全面介绍日本艺术的书籍,1883年时他还提到自己拥有一整套《富岳三十六景》版画,这是《神奈川冲浪里》出口欧美的最早证据。

而在《神奈川冲浪里》之前,《北斋漫画》已经漂洋过海,为他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可见,欧美观众对《神奈川冲浪里》的推崇与他们对日本艺术的熟悉密不可分。

《北斋漫画》被视作日本漫画的鼻祖

在适应和接纳来自东瀛的新艺术形式的同时,西方人也开始内省和批判自己的文化范式。无明暗对比,用线条和色块描摹万物,推崇自然主义,表达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与主观感受……浮世绘的一切都与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美术样式分庭抗礼,彻底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重写实的艺术观念,启迪与推动了现代艺术变革的进程。

后人将《神奈川冲浪里》与梵高的《星夜》结合在一起,毫不违和。可见梵高对葛饰北斋表现手法的借鉴。

“巨浪”在全世界流行,美国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将岛国日本视作充满异域风情的他者,《神奈川冲浪里》成为了美国认定的一个日本文化符号。日裔美国艺术家也通过对神奈川浪花的元素借用,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迎合西方对日本的浪漫主义想象。

美国纪念佩里海军率黑船打开日本国门100周年的邮票上就印有神奈川冲浪里,体现出美国对岛国日本的征服。

21世纪后,《神奈川冲浪里》被置入了新的商业形式中,成为消费主义的一部分。许多产品设计会借鉴其元素和灵感,使商品富有东瀛风情和人文气息,并以此标榜一种与众不同的、来自东方的生活方式,来提升商业价值。《神奈川冲浪里》的图案大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出镜率最高的艺术作品之一。

巨浪之上,美丽恒常。

再次提醒各位小伙伴们,常博“江户の风景——日本浮世绘特展”之第一期——“葛饰北斋与《富岳三十六景》”将展至5月5日,剩下两周的时间,赶紧安排起来吧~

参考资料:

Christine Guth. Hokusai’s Great Wave: Biography of a Global Ic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5.

此条推送封面图来自Pinterest.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供稿|朱迅霖)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