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旅资讯 >> 内容

蕙心纨质美韶许 玉貌绛唇淇水花——常州博物馆优秀志愿者殷丹

发布时间:2020-08-11  来源:文广旅局  浏览次数: 字号:【

殷丹,常州博物馆志愿者,2018、2019年度“最佳服务质量志愿者”。

在常州博物馆展厅里,她用婉转悠扬的音调、清晰流畅的表达、深入浅出的解说,讲述着藏品背后的丰富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让上万名观众受益;在书桌电脑前,她文不加点、倚马千言,一篇篇文字从指尖流淌,描绘和记录着团队的锦绣华章,温暖、激励、影响了许多同行志愿者;她为人师表,把志愿服务和教学工作相结合,把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带到志愿服务中,也把志愿精神传递到课堂上;她深爱传统文化,越剧、汉服、舞蹈、诗词,古典融入了她的气质,铸成拙朴大气的风范。

用心讲解,让文物“活起来”

殷丹是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对她而言,英语像一件工具,当她在英语世界里见识得越多,她就越意识到母语和本国文化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诗人席慕蓉在诗歌《历史博物馆》里与石窟、彩陶、石雕相遇,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留下的生命之根。正是这首诗歌,让本来就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殷丹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

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着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与其说这是藏品的历史,倒不如说这是人类的历史,它们共同记录着,人类一路走来的痕迹。作为一名 “看展狂人”,无论来到哪个城市,殷丹最想去的地方必定是博物馆,更勿论自己生之爱之的这座城市里的文化客厅——常州博物馆。每一次特展,她都不会错过,每一次到访,总会有新的收获。久而久之,她不再想当一个过客,想更深入地认识博物馆、陪伴博物馆。2017年4月,她成为常博志愿者,选择成为讲解小组的一员。

殷丹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她是学校英语教研室的主任,负责带领十数位同事进行科研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她还是一名班主任,时刻为50多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操心劳神。同时,每学期她都承担六、七个班级的教学工作,经常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带领学生从市赛、省赛一路过关斩将,多次将学生送上国赛的舞台,而她自己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为学校争得荣誉。尽管日常工作被安排得满满的,她还是努力利用每天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背下历史厅一万多字的讲解稿,再利用周末时间到馆内对照展品、一遍遍磨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博物馆专业讲解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她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了一名讲解志愿者。

切磋交流

上岗服务

在讲解中,殷丹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让国宝“活起来”,她要让观众明白“藏品”背后所代表的丰富文化和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引领他们发散思维。如同她给学生上课不喜欢照本宣科一样,她的讲解从来不是单纯的背稿。她一边不断查阅资料,扩充自己的讲解内容,力争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开动脑筋,深入探究观众的心理。她曾经和新志愿者分享说:“观众和学生十分相似,最愿意平等的交流,换位思考他们的想法,讲解时多用设问句,提出问题抛给观众,让他们也参与到讲解中。观众答不上来或答错的知识点反而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这样到博物馆才更有收获、不虚此行。” 

经过三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她成为志愿者团队中十年来首个实现全馆基本陈列通讲的志愿者。在加入常博的三年里,她的身影出现在了每一次的特展展厅,为观众提供优质的特展讲解服务。从河南博物院藏瑰宝到伊犁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从丝绸之路到青铜之路,从明代王室珍宝到中国龙文化,从昆虫的世界讲到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奥秘,她的讲解纵贯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横跨祖国从东到西的多处文明之地,涵盖历史和自然的知识网络。她的书桌里保存着厚厚的一沓讲解稿,60多页,约7万字。这些讲稿见证着她三年里无数个日夜努力学习的辛苦付出,无数次往返博物馆服务观众的不倦热情。

身着哈萨克族民族服装讲解

指导新人

殷丹在讲解服务上的用心还体现在细节上,为了让观众融入展览,她在服装选择上非常用心。“中华文明之光——河南博物院藏瑰宝展”时,她身着传统服装讲解,达到情与境的融合;“天山牧歌——伊犁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展”时,她穿着哈萨克族民族服装讲解,力求多角度展示伊犁草原的民族风情。付出总有收获,她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讲解广受观众喜爱,总有观众在讲解完后特意留下来与她聊天、要求与她合影,还有观众表示以后也要跟她一样来做志愿者。今年三月的一天,一位妈妈发消息告诉殷丹,她和上幼儿园的女儿在电视上看到了龙袍,女儿立马向妈妈“科普”:龙袍一共九条龙,衣服外面能看到八条,里面还藏了一条。妈妈好奇孩子是什么时候记住这些知识的,孩子回答是博物馆的阿姨说的。这时候,妈妈才想到半年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听了殷丹的讲解。这样的反馈让身为教师的殷丹非常惊喜,在学校之外更大的舞台上传播知识与文化,并且能起到深远的影响,她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殷丹与“粉丝”合影

执着教育,将工作和服务有机结合

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补充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在这所社会大学里,殷丹老师发挥着教师的特长,不仅帮助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还为自己的学生搭建了解博物馆的桥梁。

2019年暑假,配合“中国龙文化特展”,她参加了“倾听中华文明”教育项目,主讲“龙城那些事儿”。她用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把常州出土的各种龙形文物、“六龙城”的传说以及乾隆御笔“龙城象教”的含义等串连起来,将中华民族龙图腾起源、“龙城常州”的名称由来讲述给大大小小的观众,激发起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家乡自豪感。授课时,她还特别注意到听众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为了让听众有更多收获,她常常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语言风格和知识深度,尽量做到因人施讲,使内容更具吸引力。

    

主讲“龙城那些事儿”历史故事

在她的世界里,工作与志愿服务是一个有机体,不论在学校还是博物馆里,她都时刻不忘展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她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博物馆完成了历史厅中英文展板校对。碰到拿不准的字句,她就请同一教研室的老师们一同研讨,确保英文翻译地道无误;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为校史展览馆的学生讲解员们做示范讲解;她将博物馆知识与英语课堂相结合,制作了微课“A Journey to the Museum”,博物馆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巧妙融合让课程一举夺得“2018年常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微课设计与应用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比赛三等奖。

制作微课“A Journey to the Museum”

    

所获市级、省级荣誉

花开幕后,用文字和才华表达心声

殷丹的文学和文字功底扎实、文采斐然,是团队的“笔杆子”。2019年,“两爬动物知多少”科普夏令营,她将“农夫与蛇”的故事改编成儿童剧剧本,文辞简练、童趣盎然、朗朗上口,让小营员们在戏剧体验中了解蛇的天性;2017年至2019年印制的《常博志愿者年刊》,从刊物篇章布局、文字撰写、润色提升到修改校对都少不了她的笔耕不辍;近年来,志愿者团队的各种宣传视频、总结视频的脚本,亦由她妙笔生花;团队活动的新闻稿件,常假她之手点睛润色。殷丹虽然工作很忙,但一定会挤出时间留给团队,许多稿子都是她利用午休、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完成。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连续两年被常州博物馆评为“最佳服务质量志愿者”。

时光流转,她对常州博物馆,从陌生到熟悉,从忐忑不安的新人,成为熟练“带徒弟”的“导师”,殷丹也在博物馆更多的岗位、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每年的“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是志愿者的盛会,所有的节目全部由志愿者们亲自担纲导演、策划完成。殷丹连续三年承担了志愿者年度工作总结视频文字稿的撰写工作,还为视频献声,配音能力不逊专业主持人。她连续两年担任年终总结表彰大会的执行导演,出创意、想点子,充分发掘志愿者的特长和能力,不落俗套,常出常新。谦逊含蓄的她,却也拥有着广泛爱好、多才多艺,在配合节目需要时,亦欣然从幕后跃居台前,参与了舞台剧、舞蹈、越剧、旗袍秀等多个演出,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现了志愿者全面的风采。

改编越剧选段表达服务心声

舞蹈表演(右一为殷丹)

《常州日报》报道

每当有人称赞,她总是红着脸谦虚地摇摇头;她的事迹登上了《常州日报》,她也只是笑一笑不说话。对她来说,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普通的人民教师、普通的博物馆志愿者。“只要有心,就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这是殷丹常说的一句话。多少个节假日放弃休息到博物馆无偿服务,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更诠释了一个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精神境界。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4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