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盘点与常州有关的治水名人
发布时间:2020-07-17 来源: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常州地处江南太湖平原,襟江带湖,地势低洼。从古至今,先民们因地制宜,用水治水,在沟壑纵横的水网平原,将古城发展为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青城墩的先民们便开挖壕沟,堆筑土墩,既实现了防卫功能,也便于出行。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以水护城,将祭坛、王陵和居住区用河流分隔,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春秋时期淹城遗址“三城三河”的特殊形态,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古城之一,是常州先民用水治水的典范。回望历史,让我们一起盘点那些与常州有关的治水名人们。
图一 淹城遗址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名相伍子胥开凿胥河,是我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胥河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胥河开通后,不仅方便了城市间的交流和运输,对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防洪泄洪产生了重要作用。
图二 胥河
范蠡:西蠡河又名武宜运河、南运河,位于常州城南,沟通大运河与荆溪,相传为春秋时期范蠡修筑。《宋史·河渠志七》记载: 南宋淳熙九年(1182),知常州章冲奏:“其南曰西蠡河,自宜兴太湖而下,止开浚二十余里,若更令深远,则太湖水来,漕渠一百七十余里,可免浚治之扰。”《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西蠡河“在城南,一名浦阳溪。北枕运河,南接滆湖。相传范蠡所凿。宜兴县有东蠡河,故此曰西也”。西蠡河的开凿不仅沟通了常州古城与宜兴,更是发挥了调蓄太湖、滆湖与沿线水系的作用,旱时给水,涝时蓄水,成为重要的防汛抗旱工程。
图三 范蠡雕像
孟简:唐代名臣,水利专家,曾任常州刺史。当时长江自镇江以下江宽水深,风大浪高,沿线常常遭受水患。元和八年(813年),孟简征集常州郡内及附近的民夫15万人,对北自河庄(今孟河古城)附近的长江岸边,南至奔牛万缘桥京杭大运河岸一线的旧河道进行贯通拓浚,防汛灌溉、分流漕运。后人为纪念孟简的功绩,因而把新开通的河道称为“孟河”,千百年来一直延用。
图四 孟简
李余庆: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任常州知州,为了畅通城河、引水注漕渠,又方便附近一带百姓生活,于庆功三年(1034 年)开凿后河(顾塘河),引荆溪水至老城,既改善了古城水质,也有利于防汛抗旱。根据常州先贤邹浩文集记载,后河开通后,常州城内文风浸盛,先后有钱公辅中探花、胡宗愈中榜眼,佘中高中状元,堪称常州古城的文脉。
图五 常州古城运河旧照
苏轼:2019年水利部评选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赫然在列。作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徐州为官时率领居民抗击黄河洪水,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但最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常州,多次上书祈求归隐常州。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病逝于常州古城顾塘溪北岸的孙氏馆。常州人民先后建造了舣舟亭、仰苏阁、东坡公园来纪念这位将常州作为第二故乡的先贤。
图六 大运河畔仰苏阁
张抑:字子仪,又字弈宗,南宋名臣张守的孙子,官至监察御史、太府少卿、湖广总领、户部尚书等职。他在担任大理寺丞时上书,建议禁止围湖造田。他在奏疏中写道“陂澤湖塘,水則資之瀦洩,旱則資之灌溉。”提出湖泊湿地具有旱时给水,涝时蓄水的功能,应该予以保护,对于地方豪强侵占河湖的应予以惩戒,并立碑明确湖泊范围。这一先进的思想正是现代海绵城市的雏形。
图七 常州皇粮浜湿地公园
白昂:字廷仪,谥康敏。明代水利专家,治理黄河的名臣。先后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五月,黄河爆发洪害,在开封黄花岗决口,山东南部以及河南大部皆成汪洋。明孝宗命白昂修治黄河,发民夫二十万,令山东、河南、北直隶三省巡抚皆受白昂节制调度。白昂采取北堵南疏的策略,经过三年时间,终于解决黄河水患。当地百姓将抗洪修筑的大堤命名为“白堤”,大学士李东阳亲自为他撰写功德碑。在今天的常州,晋陵白氏宗祠坐落于大运河与采菱港河交汇处,于烟波浩渺中,静静诉说着那段历史。
图八 晋陵白氏宗祠
(市文保中心)